由于无法承受极度的压力,麦克格雷戈执意辞职离开微软,比尔•盖茨依依不舍惜别这位“出师未捷”的爱将,宣布鲍尔默(S.Ballmer)接替视窗产品经理,并把微软“资深”的程序高手康森(N.Konzen)调进研制小组,具体负责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康森原是西雅图的一位高中学生,因哥哥买了一台苹果机而迷上了电脑软件。微软公司迁回西雅图,他毛遂自荐担任了程序设计师,为公司开发出一批热门产品,也为开发MS-DOS立过汗马功。康森加入视窗开发行列,无疑加强了攻关的实力。
1984年的日历早已翻过了8月31日。这一回,比尔•盖茨打消了“冒进”的念头,把视窗交货的最后期限推迟到1985年6月。视窗的开发总算走上有条不紊的轨道,比尔•盖茨亲自督办视窗工程,要求部下从6月份重新开始“倒计时”。不过,就目前的进展情况看,是否能赶在明年年底完工,时间恐怕都不容乐观。
一个雨后的清晨,比尔•盖茨亲自审看已经写就的软件,突然发现了一处错误,他猛地拍着桌子,勃然动怒高声嚷叫起来。鲍尔默被吓得惊惶失措跑出里屋,他不解地望着董事长,不知道何处塌了天。盖茨用手指着鲍尔默,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我警告你,年底前再交不出货,你们统统给我卷起铺盖走人!”
鲍尔默是比尔•盖茨的挚友,也是得力的左膀右臂。他曾经与比尔在哈佛大学同窗共读,毕业后又在斯坦福大学接着攻读硕士,没等拿到学位就跑到一家公司搞销售,经营上很有一套本事。他在1980年6月加盟微软,担任董事长特别助理,在开发DOS时期就跟随在比尔•盖茨的鞍前马后。这是鲍尔默第一次看到“铁哥们”如此震怒,他赶紧挨个叫醒刚刚入睡的程序师。
“伙计们,”鲍尔默愁眉苦脸地说,“下雪前无论如何也必须完工,否则,大家都会被比尔‘炒鱿鱼’。”
视窗计划现在是微软公司的头等大事,软件设计和程序调试人员逐渐增加到30余人,每个程序师都进入到近似疯狂的状态。康森回忆说:“那些日子,我们全体人员开足了马力,几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分别。”据说,有位担任测试工作的程序师把自己的睡袋也搬到实验室,整整一个月足不出户,傻乎乎等待着每个程序编写完成,以便不耽误一分一秒的测试时间,由此赢得“疯子”的绰号。事后,有人对这个视窗版本的设计时间进行过统计,它总共耗费了11万个程序工作小时。
1985年5月,比尔•盖茨终于带着演示版的视窗软件出现在当年世界电脑大展,向观众们表演同时用鼠标和键盘打开或关闭“窗口”的效果。同时,他还代表微软公司宣布:视窗1.0版软件仅标价95美元。
视窗1.0正式版软件在1985年11月运抵市场,比尔•盖茨这时才把悬着的心放回到肚里,鲍尔默也保住了饭碗,以后还晋升为微软公司的副总裁。11月21日,微软公司举行盛大酒会,招待新闻界和软件经销商,向这项历时最长的软件设计工程举行告别仪式。
招待会的气氛异常热烈。《信息世界》杂志记者率先“发难”,把一枚自制的“气泡件奖章”亲手佩挂在比尔•盖茨胸前。一辆手推车送来500套视窗软件,分别赠送给来宾,把会议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微软董事长也兴奋地跟着鲍尔默等人唱起了歌。
不过,视窗1.0版没有收到微软公司预期的效果,它还要经过两次修订。当时适于视窗运行的PC电脑还不多,硬盘也不普及,多数电脑只配有单色显示器。微软公司一面等待着电脑硬件发展的时机成熟,一面尽心于视窗版本的改进与升级。1985年386电脑的诞生,为视窗提供了绝佳的硬件环境;1987年11月,视窗2.0版推出,增加了各种先进技术,让广大用户逐渐认识了视窗的前景。1989年,以视窗为环境的应用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大应用软件公司陆续举起了视窗“大旗”,微软自己也忙着把DOS环境下工作的大批软件向视窗转换。
终于,1990年5月22日,6000余名观众云集西雅图,共同庆祝视窗3.0版问世,视窗软件真正迎到了春天。视窗3.0不仅是一个升级版本,而且可以说是软件技术的一场革命。它和后续版本视窗3.1,已经具有支持网络、支持多媒体等最先进的功能,在PC电脑界刮起了强劲的“视窗风暴”。从此而后,视窗的产品在全球平均每5秒钟就售出一套,月销售量超过百万套,为微软公司带来滚滚财源。
转载本站内容时,请务必注明来自W3xue,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