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下棋,或者称为计算机博奕,历来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说来你也许不信,早期人工智能的研究实践,正是从电脑下棋发端;人工智能的第一大应用成就,就是发展了能够求解难题的下棋程序。先驱者们曾认真地表明过他们的信念:如果能够掌握下棋的本质,也许就掌握了人类智能行为的核心。
我们曾介绍过英国科学家阿兰·图林,不仅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理论的奠基人,在电脑下棋方面,他也进行过开创性的尝试。
与爱因斯坦的业余爱好相同,图林对下象棋情有独钟,他认为国际象棋是少数几种他未能精通的智力活动之一,因此他毕生热爱这项活动。1950年,图林来到曼彻斯特大学任教,被指定为该大学自动计算机项目负责人。在这里,他继续对电脑下棋进行理论探究,在一篇论文《数字计算机用于竞赛:象棋》中,图林初步论述如何编制计算机下棋程序,详细讲解了机器同一名中等水平棋手实际对局的走法。然而,那时的电脑还不足以用来支持图林的理论,于是,“愚笨”的图林竟然想到去发明“一台”纸上下棋机,以验证自己的设想。
“纸机器”实际是一种程序算法,即每一步棋都用人工手算后决定实际着法。比如,你把“兵”向前移动一步后,图林就按事先拟定的算法费力地在纸上计算大约半小时,然后才决定是走他的“马”还是走“车”来对付你的“兵”。用他的“纸机器”,图林津津有味地向曼彻斯特大学的同事们挑战。
就在这一年的10月,他的另一篇划时代论文发表。论文题名为《计算机与智能》,被重新汇编入书时更名为《机器能思维吗?》(Can a Machine Think?)。论文首次从行为主义角度给出了人工智能的定义,他写道:“我的论点是,与人脑活动方式极为相似的机器是可以制出来的。这些机器有时会出现错误,但有时它们也会提出非常新颖的语句,而且总的来说,它们输出的东西将与人脑输出的东西同样值得注意。”这篇论文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宣言书”,它引来的惊雷,今天还在震撼着电脑的世纪。从此,人们更愿意把阿兰·图林称作“人工智能之父”。
更有趣的是,图林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图林试验”,试图让机器模仿人来回答某些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判断机器是否具备智能。他设想了一种“问”与“答”的模式:观察者通过控制打字机向两个试验对象通话,其中一个是人,另一个是机器。观察者和试验者之间相互隔离,不能看见对方。试验要求观察者不断提出各种问题,根据回答来辨别哪一个是人,哪一个是机器。图林还为这项试验亲自拟定了几个示范性问题,其中就有人机对话下象棋的段落:
问:请给我写出有关“第四号桥”主题的十四行诗。
答:不要问我这道题,我从来不会写诗。
问:34957加70764等于多少?
答:(停30秒后)105721.
问: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
问:我在我的K1处有棋子K;你仅在K6处有棋子K,在R1处有棋子R。现在轮到你走,你应该下那步棋?
答:(停15秒钟后)棋子R走到R8处,将军!
图林指出:“如果机器在某些现实的条件下,能够非常好地模仿人回答问题,以至提问者在相当长时间里误认它不是机器,那么机器就可以被认为是能够思维的。”他预言说,随着机器智能的发展,本世纪末将会出现这样的机器。
然而,半个世纪过去后,仍然没有一台电脑真正通过了“图林试验”。1993年11月,美国波士顿电脑博物馆聘请了10位没有受过电脑训练的市民充当裁判,再次冲击“图林试验”。历经3小时对话,居然有4个软件骗过了至少1位裁判,它们侃谈的话题分别是人际关系和大学生活等。程序编制者解释说:参赛软件都是围绕特定的话题先存入了许多问题和答案,机器根据裁判提问中的关键词对号入座,摹仿人作答时的语气来“欺骗”裁判。科学家一致认为,若完全不规定话题,智能电脑还要走很长的路程。
图林开创了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人工智能,虽然他当时并没有明确使用这个术语。把以他名字命名的“图林奖”获奖者作一统计后就会发现,许多电脑科学家恰好是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例如,明斯基、麦卡锡、纽厄尔和西蒙都获得过“图林奖”,正是这些人,在达特默斯会议上正式催生了人工智能(AI)这门新兴学科。
转载本站内容时,请务必注明来自W3xue,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