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多媒体”的桂冠被奇怪地戴在电脑头上。从1991年拉斯维加斯电脑大展首次展出多媒体电脑产品,全球销售额仅8亿美元开始,到1993年洛杉矶首届多媒体国际会议后,市场销售额创造出72亿美元的奇迹。“多媒体”成为那几年最热门的话题,成了使用频度最高的词汇之一。
媒体,从来指的是人类发表和传播信息的形式,报纸和电台就是其中的两种媒体,一个用文字,另一个用声音来传播大众关心的新闻和消息,即所谓“大众传播媒体”。如此看来,媒体是报纸印刷的文字,是电台播放的声音,媒体与电脑有何关系?
此事要从以色列的一次反劫机事件说起。1976年6月,以色列百余名公民被恐怖份子劫持到乌干达,关在恩德培机场。为了营救人质,以色列在本国建了一个模型机场,维妙维肖,几可乱真。反恐怖部队在此进行强化训练,从而使营救行动大获成功。这件事情给美国军方留下极深的印象,希望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学习以色列经验,研究如何用电子技术来实现模拟,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ARPA请求麻省理工学院支援,学院派出了教授级的电脑专家帮助他们试验。
1978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阿斯彭市,一辆摄影车在大街小巷里穿出穿进,几台摄影机对着房屋和街道拍摄。到了转弯的路口和十字街头,摄影师们还走出车外,以不同的方向拍摄。这支队伍里既没有导演,也不见一个演员,只有一大批摄影师在不停地忙碌着,一连拍了好几个星期。拍摄完毕的胶片后来都送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由电脑专家把影像合成在若干影碟上。经过电脑处理和后期制作,阿斯彭拍摄到的影像变成了一种奇妙的电影。从屏幕看过去,就象是透过汽车的玻璃窗观看景物,置身于真实的市区街道。不可思议的是,观看者可以自由选择前进方向,一会儿来到了购物商店,走进去还能与店员对话交谈;一会儿又登上一架直升飞机,从高空俯瞰整个城区,各种建筑物飞快地向身后移去,无异于在真正的飞机上所见到的情景。在屏幕前足不出户,就能把阿斯彭的地理环境尽收眼底,要到去何处也随心所欲,模拟效果完全能够与人工建造的实体模型相毗美。
阿斯彭计划实现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该项计划的主持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N.Negroponte)教授认真地说:“由此诞生的,正是多媒体。”
说多媒体就是由此而生,恐怕也只能算一家之言。然而,从这个故事里不难看出多媒体的本质:电脑模拟游历阿斯彭街道的过程,操作者不仅可以观看,而且能够亲自参与,专家们把这种特点称为“交互性”。好比看一场有声有色有文字有动画的电影,哪怕情节再感人,你也只能在一旁观看。只有当观众掌握了航行控制权在电影里任意游弋,可以停在某一点,也可以让它重演,甚至能够控制或改变剧情的发展,与电影故事交流和互动,才是真正具有了多媒体的特点。也只有电脑才可能具有这种交互式能力,使人们主动地获取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反过来讲,当电脑具备了交互式多媒体功能时,它带来的将是人类信息表达、获取和处理方式的又一场革命。1990年2月,美国著名的电脑杂志《拜特》就是如此为“多媒体”下了一个不太严格的定义:“多媒体技术是电脑能够交互式处理诸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
无论怎么说,负责阿斯彭计划的尼葛洛庞帝教授都是无可争议的多媒体先驱代表人物。这位科学家,领着他的教研组闯进了未知的陌生领域。197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院长魏斯纳支持下,一个异想天开创造未来的媒体实验室,诞生在该学院一栋楼房里。
尼葛洛庞帝和他的媒体实验室,从来就被排斥在正统的电脑科学界之外。尼葛洛庞帝本人学的是建筑,他却“不务正业”,整天埋在电脑里,反而说“未来关键的科技是人与电脑之间的互动”,甚至把这种“胡思乱想”与19世纪的钢铁生产和20世纪初的电力生产相提并论。在他的带动下,一批怀着同样梦想的科学家自愿加盟实验室,其中包括电脑专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还包括艺术家、音乐家、建筑学家、心理学家和大众传播专家,也不乏驰骋在科学前沿最优秀的学者。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学者们默默耕耘了十余年而鲜为人知,他们涉及的领域横跨电脑、电视、出版、视觉和教育。为了开创人类未来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不顾多数人的嘲笑,超前地进行诸如摄像机眼球跟踪、电子乐器、虚拟现实等等实验。今日被人们推崇倍至的多媒体电脑概念,其创新思想多数来自于这个媒体实验室。
由尼葛洛庞帝教授等一批先驱人物开创的多媒体思想,理所当然受到了全世界电脑用户,尤其是数以亿计PC个人电脑用户的拥戴。横亘在电脑与人之间的墙壁迅速地坍蹋,个人电脑的功能从文字处理开始,扩展到诸如影片欣赏、点播电视、书刊阅读、可视电话、音乐作曲、卡拉OK、录相录音、照相摄影、美术创作、动画游戏……,将要融合或者取代从“随身听”到电视机录像机几乎所有的家用电器,帮助人们在学校、办公室和家庭里学习、工作和娱乐。
显然,1991年到1993年被称为电脑多媒体之年。
转载本站内容时,请务必注明来自W3xue,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