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把电脑50年的历史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那么,1981年无疑是个分界线。就在那一年,IBM公司推出个人电脑PC机,使人类社会大步跨进个人电脑新时代。今天,全世界正在使用的PC机已达到2亿台,一个在自己家里玩多媒体游戏的孩子所使用个人电脑的功能,都大大超过了美国为“阿波罗”飞船登月所用的大型计算机。这一切,都发端于那一年前后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
序幕的拉开颇具戏剧性。1978年到1979年间,英特尔公司已经把他们的微处理器发展为16位的芯片,赢得了前所未有的2500例成功的产品设计。1980年下半年,IBM公司找上门来要求合作,英特尔派去的工程师却被带到一块黑色幕布前。IBM的人说他们正在利用英特尔微处理器开发新产品,希望得到技术支持,但只允许英特尔工程师把手伸过幕布,摸索样机以确定问题的症结,一切都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微软公司也受到了同样的“待遇”。1980年夏天,比尔•盖茨接到了IBM公司的一个神秘的电话,表示要对微软公司进行考察。员工多达34万的跨国公司要访问当时仅仅30余人的“作坊”式企业,使比尔•盖茨感到十分诧异。第一次会谈,身着蓝色西装的IBM的代表提出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并要求微软当场签署一份保密协定;第二次会谈才把IBM的计划和盘托出:原来,世界上最大的电脑公司也准备涉足微型电脑,极端保密的项目代号“国际象棋”,他们希望与微软合作,请比尔•盖茨负责提供新电脑的软件。
IBM的“国际象棋”计划始于那年7月在阿芒克总部召开的一次高层秘密会议。由于“蓝色巨人”在计算机革命浪潮中步子慢了半拍,以苹果电脑为代表的“车库”公司业已把微型电脑演成了大气候,而IBM庞大的机构又无法使它迅速作出反应,处境十分尴尬。据一本描述这段历史内幕的《蓝色奇迹》书中披露,IBM博克雷顿实验室主任比尔•洛威(B.Lowe)采用激将法,向公司的决策者们提出向雅达利公司购买电脑的建议,令董事长弗兰克•卡利(F.Cary)大发雷霆。
“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过的最荒唐的建议,”卡利大声嚷道,“我命令你立即着手开发IBM的个人电脑,让我们自己的‘苹果’尽快占领市场。”谁知洛威听到斥责反而露出笑脸,他要求组织一个精干的小组,可以不受公司传统的约束。卡利欣然同意,并强调说:“今后,若有人问到如何让大象跳踢踏舞,我们的回答就是这个‘国际象棋’。”
IBM对微电脑的渴求迫在眉睫,洛威当即挑选了13名思想活跃的精干员工组成了工程设计小组,其中包括8名工程师和5名市场营销人员,把开发新型电脑的技术负责人重任压在了埃斯特奇(D.Estridge)肩上。
身材魁梧的埃斯特奇充满了活力,此人对微电脑十分痴迷,曾自己掏腰包购买一台苹果电脑放在家里研究,这在IBM氛围里被人认为是离经叛道之举。他曾对人讲:“如果你与一个在车库里发家的公司竞争,那么也必须从车库干起。”
在迈阿密附近的博克雷顿实验室,埃斯特奇领导的“国际象棋”小组下出的第一着“棋”,是研究“苹果”成长的奇迹。研究的结果,他们决定采用英特尔公司8088微处理器作为新电脑的中枢,即内部为16位而外部一次只传送8位数据的芯片,既保持了节约成本、与8位机器兼容的优点,又使其“思考的速度远远快于它可以通讯的速度”(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语)。同时,IBM的新电脑也需要向“苹果”那样,委托独立的软件公司为它配置各种程序,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与微软签署的“保密协定”。可笑的是,“国际象棋”小组的工程师们要向“苹果”学习,居然认为IBM公司的微电脑也应该取名为某种水果。经反复斟酌,也没能找到一种满意的东西,最后才决定把它命名为一个大众化的名称──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即IBM PC机。
IBM公司内部的人都尊敬地称埃斯特奇为“PC机之父”,不幸的是,为PC电脑诞生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埃斯特奇4年后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人们将永远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转载本站内容时,请务必注明来自W3xue,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