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2日,大洋彼岸发生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不仅让许多中国人第一次听说Internet,而且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电脑病毒。
就在这天晚上,与Internet互联网络相连的美国军用和民用电脑系统──东起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马里兰海军研究实验室,西到加州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NASA的Ames研究中心,乃至兰德公司研究中心的电脑网络同时出现了故障,至少有6200台电脑受到波及,全球互联网络的这一部分,就象一条被击中头部的大蟒蛇那样顿时瘫痪,约占当时因特网上电脑总数的10%以上,用户直接经济损失接近1亿美元,这一数字可能还估计不足。记录在美国高技术史上的这场最严重、规模最大的灾难事件,究其根源,竟出自于一位23岁研究生罗伯特·莫里斯(R.T.Morris)的恶作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父亲老莫里斯就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数据安全专家,主要负责互联网络的安全防御。儿子在键盘上轻轻一点,不仅攻破了父亲精心构筑的防线,使互联网络停止运行达一天半,而且把自己送上法庭,断送了美好的前程。
莫里斯属于伴随电脑和网络长大的一代人。由于家庭的关系,他比别人更有条件接触电脑网络,继而爱到痴迷程度。从哈佛大学到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只有整日泡在电脑前,这个孤僻的青年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不知从何时起,他迷上了当时还鲜为人知的电脑病毒。写一个能传染尽可能多的病毒程序,使任何想要阻止它前进的人(也包括他的父亲)都无计可施。他也发现了网络操作系统Unix里的若干漏洞,自信有能力攻破网络安全防御系统。莫里斯的确拥有非凡的技术才能,他甚至应邀给安全局的人作过一场有关Unix安全问题的学术报告。
莫里斯后来在法庭上承认,他只是想进行一项实验,计划让一个不断自我复制程序,从一部电脑慢慢“蠕动”到另一部电脑里,并没有恶意去破坏任何电脑网络。据莫里斯的好友保罗·格兰姆说:为了更加隐蔽,莫里斯是在康奈尔大学宿舍的电脑前,远程遥控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电脑开始发难的。那天傍晚,莫里斯最后完成了病毒程序的写作,按下回车键使其激活,便去吃晚饭。吃完饭后,按捺不住好奇又打开电脑,想观察一下自己的“杰作”。莫里斯突然发现大事不好:由于程序中的一个疏忽,病毒并非如他所想象的那样慢慢“蠕动”,而是以疯狂的速度“繁殖”并失去了控制,不断攻击联网的Sun工作站和DEC的VAX小型机。
莫里斯这时才感到慌乱。他立即打电话给哈佛大学的另一位朋友安迪,请他立即向电子公告栏发一封E-mail,详细告知控制病毒的方法。安迪随即发出了函件,并在结尾写到:“希望这些对你们有帮助,这只是一场玩笑而已。”很不幸,当时的网络在病毒的侵袭下已基本瘫痪,几乎没有人能收到这封函件。
这一夜,对加州伯克利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地的网络中心来说,真是一个不眠之夜,各地愤怒的电脑用户纷纷打来电话,要求他们帮助对付可怕的病毒。第二天,美国国内群情沸腾,电脑网络界则紧急动员,由国防部长亲自下令成立应急中心,100多位高级专家协同全国数以千计的电脑工程师日以继夜地清除故障。由于这起电脑病毒恶性事件,连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的正确性也遭到怀疑,因为大选的日子已迫在眉睫。对此,一家为此次大选提供电脑的公司赶紧发表声明说,他们的电脑没有与任何网络相连。
终于,11月4日美国国防部对外宣布:经过昼夜奋战,受病毒侵袭的网络现已恢复正常,所幸侵害尚未殃及核武器管理系统和储存重要军事机密的电脑系统。第二天,《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刊登专栏,大字标题《电脑病毒作者是国家安全局数据安全专家的儿子》,至此,人们才知道灾难的制造者名叫莫里斯。
在电脑科学界,莫里斯事件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专家们就法律、道德和反病毒技术发表了大量论文。也有人为这个程序究竟是“蠕虫”还是“病毒”争论不休。讨论也不仅仅局限在电脑界,许多人开始对电脑病毒忧心忡忡,谈虎色变。1990年5月5日,纽约地方法院正式开庭,判处莫里斯3年缓刑,罚款1万美元和400小时公益劳动。
然而,以“蠕虫”病毒为代表的“黑色幽灵”已被人放出,它再也不肯自动回到“铜胆瓶”,至今仍在电脑和网络世界上空徘徊。
转载本站内容时,请务必注明来自W3xue,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