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公司依托DOS软件搭载PC机快速崛起,但是,“争当第一”始终是比尔•盖茨追逐的目标。“只有应用软件才能赚到大钱,DOS也好,BASIC等语言软件也好,都只能随IBM PC发售而抽取一定的版税,要想获得丰厚利润,还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开发应用软件是短平快的项目,微软要想尽快崛起,不能不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比尔•盖茨早认准了这个道理。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他就领军杀向了应用软件的战场,软件业界从此风起云涌,龙争虎斗,哪一场战役的激烈程度,都不亚于开发 DOS软件。
个人电脑领域走红的应用软件,在IBM PC时代来临前,如日中天者当属电子表格软件“维斯凯克”(VisiCalc),它已经在“苹果世界”里称雄长达三年。
1977年,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的26岁学生布里克林(D.Bricklin),在学校DEC电脑上编写了一个能计算帐目和统计表格的小程序。布里克林最初构想并不复杂,他只是把画着行列线的空表格搬上屏幕,在格子里填充数据,然后由电脑自动进行统计汇总。布里克林得意地拿这个程序向导师请教,他的教授觉得很有发展前途,便介绍他找软件公司求助。此时,一家“个人软件公司”刚刚开张,老板费斯特拉(D.Fylstra)也是哈佛的校友,他一眼看中程序的商业价值,慷慨借给布里克林一台苹果II型电脑。仅用了一星期时间,布里克林就把程序改写成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命名为 VisiCalc(维斯凯克),即“可视计算”的意思。它大约每10秒钟能够计算50个格子,比手工计算快得多;如果某一格的数字被改变,软件还能够自动调整其他行列的相应数据。
1978年,布里克林创立了“软件艺术公司”,专门制作“维斯凯克”。为了回报费斯特拉,销售则全部委托给个人软件公司。费斯特拉投入了他的全部资产10万元,1979年10月把软件正式推向商业市场。由于它最初开发于苹果机,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欣然地接受了这个简单的程序。谁知此产品迅速得到广大商业用户的青睐,不到一年的功夫,它就成了个人电脑软件史上第一个最畅销的“金唱片”。到了1980年,居然就有2万多台苹果机被主要用来执行这种电子表格,占到苹果公司总销量的20%。1983年初,“维斯凯克”的销售量一举突破了50万套之巨。
“维斯凯克”走红后不久,微软公司决定成立消费者产品部,首战电子表格软件。当然,微软产品在技术上若不能超过它,绝不会有成功的可能。为此,比尔•盖茨把搜寻人才的目光瞄向了施乐公司在硅谷的PARC研究中心。
众所周知,PARC是电脑发明的大本营,它拥有的人才后来曾帮助开发了微软视窗软件和苹果麦金塔电脑。以微软当时的实力,要想从第一流研究中心挖走其中任何一位恐怕都很困难,哪知天随人愿,一位博士级程序大师西蒙尼主动投向了微软。
查尔斯•西蒙尼(C.Simonyi)原是匈牙利人,靠打工才读完美国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自1972年起任职于PARC。据说,他是第一个在软件中采用鼠标器和“所见即所得”方法的程序师。正当比尔•盖茨决定为电子表格软件寻找一位理想的主持人时,西蒙尼经人介绍来到微软公司,仅仅与比尔•盖茨交谈了5分钟,他就毅然作出“跳槽”决定。西蒙尼后来回忆说:“看到比尔,我就感到遇到了难逢的良机。”
事实证明,西蒙尼的到来,对微软开发电子表格和文字处理软件起到了关键作用。西蒙尼到职后,首先承担了微软电子表格项目主持人的重任。比尔 •盖茨把构想中的软件命名为“Multiplan”,即“多重规划”,它必须具有多窗口操作和多重用途。西蒙尼在“多重规划”上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 “菜单”,给用户一个简单方便的操作环境,也为后来诸多应用软件提供了一种设计典范。因为微软与IBM公司有合作的默契,设计电子表格自然把PC机列在首位考虑。IBM当时正在大力发展64K内存的机器,它一再要求把“多重规划”限制在64K内存下执行。西蒙尼斟酌再三,最终还是顺从了IBM的请求。
1982年的8月到10月,微软公司相继把“多重规划”的不同机型的版本推向市场。比尔•盖茨踌躇满志地宣称:这是第二代的电子表格,凡会用计算器的人都能迅速掌握。《信息世界》也把它评选为当年最佳软件设计。
想不到,11月间风云突变,Comdex电脑大展传来消息──有一种更新的电子表格抢走了“多重规划”的风头。西蒙尼慌忙赶向会场,两下一对比,顿时颓唐地摇了摇头。他回来对比尔说:“‘多重规划’大势已去,它与新发布的那个软件简直不能同日而语。”果然,新年没过几个月,后者就超过“维斯凯克”和“多重规划”,雄居软件市场销售榜首。
转载本站内容时,请务必注明来自W3xue,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