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萧瑟秋风悄然吹红了枫叶,硅谷又面临收获的季节。
英特尔公司格罗夫总裁一副神神密密的模样,等待大家入座。这是一次反常的秘密会议,与会者仅限于公司20名最高决策者。朝夕相处,相互十分信任的同仁们,都必须遵照格罗夫的指示,在会前宣誓保密,保证不对外界透露任何消息,特别不能对新闻界暴露珠丝马迹。
格罗夫开口说话:“先生们,今天我们将对新一代芯片的命名进行最后投票。请各位针对命名小组选定的三个名称,作出自己的选择。注意,”他竖起拇指,“每人只能选定一个名字。”
会场活跃起来。人们纷纷抢着发言,陈述对某一名称偏爱的理由,格罗夫非常认真地记着笔记。最后,全体人员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等着格罗夫总裁进行“民主集中”式的裁决。
格罗夫站起身:“我对各位的参与深表谢意。”大伙竖起耳朵等待下文,谁知格罗夫说完这句话,竟合上笔记本,转过身,旁若无人般离开了会议室。虞有澄最后一个走出会场。作为负责微处理器开发的副总裁,他深知公司这款芯片的份量。早在密锣紧鼓推出486芯片系列产品的时候,虞有澄已在策划英特尔微处理器的换代产品。他把原来负责开发486芯片的邓汉姆(V.Dham)抽调出来,组织了近百人的研制队伍进行攻关。按照规划,新一代芯片将超越传统的设计框架,采用“超标量结构”的创新构思,设成两个分开执行的单元,能够同时执行两个指令,运算速度将达到每秒钟能执行1亿个指令。新款微处理器还将实现64位的内部运算,其优越的性能将使小型电脑系统都相形见绌。
用仅有25平方毫米的小芯片与一台完整的小型电脑较量,虞有澄领导下的工程师需要在狭小的硅片上设计310万枚晶体管,数目大大超过486芯片的120万枚,每个元件的宽度只有0.8微米,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
虞有澄心里揣摩着格罗夫的最后决断,一连好几天,不知道格罗夫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新型微处理器就要上市,如果按照过去的传统,它应该沿袭数字化的方式,遵循286、386、486的系列顺理成章地命名为586。可是,打从386开始,就有数家半导体公司在仿照英特尔生产类似的芯片,同样自称386和486,致使他们把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法官的判决书明确地写着:美国法律不可能对“386”之类的数字商标给予保护。想想也对,有谁能够限制别人使用12345呢?英特尔产品的数字化命名,本来就源于产品序列号,当初就不是什么商标嘛。格罗夫决心从“586”开始中断数字命名传统,目的是让英特尔在商战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终于,格罗夫的身影出现在美国电视新闻的屏幕上:“我们下一代微处理器将有一个崭新的名字──Pentium。”记者们赶紧去翻字典,所有的字典都没有这个单词。有人查出“Pent”的拉丁文词意是“第五”,而“ium”的词尾象是某种化学元素,听起来就象钙(Calcium)和氦(Helium)。原来,Pentium意味着这个微处理器就是586,它代表着电脑的第五代“元素”。Pentium的中文译意比英文名称更加响亮,芯片大名叫“奔腾”。
1993年5月,英特尔公司的奔腾处理器在一个小型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他们没有象比尔·盖茨发表视窗软件时那般大嗡大轰,格罗夫总裁对奔腾芯片的走红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他认准了“市场领导者通常保持着沉默”的格言。
必要的宣传还是不可缺少的。英特尔公司巧妙地借助“奔腾”的汉语译音,打出了“送你一颗奔驰的芯”大幅广告(此广告是营销史上的又一个佳话),恰好配合了微软视窗3.1版配合出台,奔腾芯片的销量奔腾而上。1993年,“奔腾”以及还在畅销的486电脑,再加上其他公司生产的林林总总的个人电脑,全球PC机的数量奇迹般地达到4000万台,并且第一次超过了汽车的销量。
到了1994年11月,奔腾电脑变成世界电脑市场的主流产品,全球已有400至500万颗“奔腾”的“芯”在各地电脑上工作,整个PC机的数量也达到5000万台,把电视机和录相机的销量统统甩到了身后。英特尔公司雄心勃勃,竟计划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每年生产出重达1吨的“奔腾”芯片。原本是一钱不值的砂粒,为英特尔公司挣到的是以“吨”为计量单位的美元。从此,电脑业进入了“奔腾时代”。
转载本站内容时,请务必注明来自W3xue,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