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突然刮起一阵强劲的“太阳风”,在英特尔公司内部引出一场激烈的争论。格罗夫总裁似乎稳坐钓鱼台,不动声色。他已经把虞有澄提升为公司副总裁兼微处理器事业部总经理,完全相信华裔博士能够应付这场“阳光下的风暴”。但是,英特尔究竟该坚持老传统,还是迅速转向新潮流,格罗夫内心深处同样举棋不定。
虞有澄表示:“我们将布置两支军队,同时上马CISC和RISC。RISC芯片称为860,CISC芯片沿袭传统称为486。”面对来自内外的双重压力,486和860两个研究小组同时上马,相互较劲。有趣的是,负责860芯片的华裔工程师傅世伟,即使回家也要与太太较量,他的夫人李碧真是他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时的同窗,目前却效力于486小组。
这一次, 虞有澄把事关公司前途命运的项目486芯片设计重任,交给了那位技工出身的季尔辛格,让许多英特尔的元老大惊失色。“起用27岁的毛头小子驾大辕,我看虞有澄昏了头。”议论传到了格罗夫耳边,格罗夫居然充耳不闻。虞有澄则力排众议:“英特尔一贯的用人标准是‘工作表现重于一切’,季尔辛格是主持486的最佳人选。”
虞有澄对季尔辛格说:“我们将‘废掉’自己的386产品,正如一位武林高手在修炼更深奥的武功之前,必须废掉原先的武功。”
“更深奥的武功” ──486芯片不仅要保持兼容,而且必须创新。虞有澄用儿歌般的一句话,把英特尔创新的下一波归纳为“四比三更好”。在386的电脑中,为了配合微处理器的运行,往往还需要增加专司计算职能的“数字协处理器”,配置暂时吞吐数据的高速存储器。虞有澄要求季尔辛格把这些东西都集成在486芯片里,构成一个整体。“英特尔技术大师”柯劳福德为486设计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芯片的核心层采用RISC技术以加速单一指令,而在外围其他部分保留CISC原样。这样一来,既能大幅提速,又可保持它的兼容性。
1988年底,860小组率先出炉了第一颗芯片,但发现它并不受用户欢迎。哪怕RISC架构在工作站电脑中具有最上乘的表现,它在个人电脑领域却面临不可逾越的障碍──没有现成的操作系统,没有更多的应用软件。
季尔辛格却没有让虞有澄失望。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小伙子就摆开强大的研究阵容, 使486的研制工作顺利走上正轨。只是由于486的设计制造过于复杂,原定两年半的时间被推迟了两个月。季尔辛格把486芯片设计组分成三拨,24小时连轴儿运转,简直就像“拼命三郎”一般。直到1989年2月最后完成了芯片,他们才想起要庆贺1988年的“圣诞节”,在办公室放置了一颗五彩缤纷的圣诞树。不知是谁别出心裁,把新出炉的486芯片也一排排挂在圣诞树上。
圣诞树上的486闪闪发亮。这枚芯片上集成着120万只晶体管,功能相当于当时的一台大型主机, 速度比英特尔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快了50倍。1989年4月,英特尔公司在拉斯维加斯电脑大展上首度发表486, 博得参加大展的600名嘉宾一致喝彩。
“四比三更好”,好就好在速度快,好就好在它兼容。英特尔公司为486制作了大批广告。在黄金时刻播出的一则“搭电梯”电视广告节目中,拿着386芯片的演员是日本人,而高举486芯片的却是中国人,真令虞有澄打心底感到高兴。
虞有澄再展雄才大略,1989年底,他要求季尔辛格把486的工作时钟频率,从25赫兹提高到50赫兹;1991年他又令麾下继续攀登高峰,486的时钟频率被提高到100赫兹,运算速度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番,486芯片也逐渐发展出系列产品。
个人电脑486的时代正式来临。英特尔公司在微处理器市场上扯起风帆,全面抢滩。1987年,在全世界半导体公司中仅仅排名第十的英特尔公司,通过“八年抗战”,于1992年超过日本NEC公司,一举攀上顶峰,霸居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首位。
格罗夫终于放下一直悬着的心。他对虞有澄说:“管它是不是RISC,我们都应该竭尽全力来延续声势。市场决定一切,486不战而胜,这是我们屡试不鲜的战术。”
识时务者为俊杰。麦克里尼发现形势不妙,立即布署转移阵地。太阳公司悄悄从个人电脑芯片阵地全面撤军,它的进攻重点再次指向了工作站电脑和电脑网络,迅速发展为一家最具影响力的网络产品公司。
转载本站内容时,请务必注明来自W3xue,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