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由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曾经称雄一时IBM公司几乎陷入绝境。
从1990年到1993年连年亏损,“蓝色巨人”连续亏损额达到168亿美元,创下美国企业史上第二高的亏损纪录;公司股票狂跌,下滑到史无前例的每股40美元;IBM PC机被挤出国际市场前三名,大型机中型机产品大量积压,无人问津。事实上,已经没有人认为这家巨型公司还有挽救的可能性,它的失败正如它的成功一样,甚至被商学院写进了教科书。
1993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IBM公司在纽约希尔顿饭店召开的一次非同寻常的记者招待会,宣布由郭士纳(L.Gerstner)接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人们猜测,这是IBM董事会实行的“跨行业拜帅”,郭士纳先生是著名的“食品大王”,原任职于美国最大的RJR食品烟草公司。
郭士纳举起了右手,似乎在表达他的决心:“让我们重建IBM!”
坐在前排的人,都发现郭士纳的右手拇指和食指有些残缺。这位个子不高,浑身充满力量的男子汉,已过了50岁“知天命”的年龄。他出身于工人家庭,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为了让四个孩子受高等教育,他们非常勤勉地工作,但钱总不够花。孩提时期的郭士纳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有一天,他给自家的草坪除草,除草机突然被卡住。好奇的小郭士纳把手伸进刀口里试探,不料机器自动恢复运转,他的右手指被卷了进去,鲜血染红了草地。如果换了别家的孩子,一定哭着跑回家向父母求助,可是他却凭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着把草割完才去医院包扎伤口。从此,他只能用左手写字,意志却变得更加坚韧。
郭士纳家四兄弟后来全都在企业界声名远扬,他本人更是出类拔萃。先在达特默斯大学攻读工程学位,再拿到哈佛大学的MBA,然后进入麦金西管理咨询公司,28岁成为合伙人,33岁升任总监,继而就任过数家大公司的总裁,充分显示了管理才能和铁的手腕。
但是,IBM董事会看中郭士纳的原因是他“非IBM”的出身,只有启用这样的人才能革除陈规陋习,带来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契机。
受命于危难之中的郭士纳,头顶着沉重的压力走马上任,他要改革重组IBM,动真格地实干。郭士纳一反公司传统,半年之内果断裁员4.5万人。他彻底摧毁了旧的生产模式,下令停止了几乎所有的大型电脑生产线,打烂一切不必要的坛坛罐罐。同时,在公司如此困难之际,他还调动资金新建了北卡罗那州的PC电脑生产工厂,发誓要让IBM在PC电脑市场上重振雄威。郭士纳对技术部门说:“IBM过去在封闭和专有的舞台上扮演过角色,今天,只有傻瓜才会这样干。”他甚至下令取消穿着蓝色西装的限制,“蓝色巨人”将一改过去单色调,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不再允许老态龙钟的慢节奏。
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1994年,IBM公司获得了自90年代以来第一次赢利30亿美元。公关部门亮出了最新的广告词:“无论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总是带动世界的脚步”。IBM公司一大步一小步慢慢走出泥潭。
当郭士纳一举扭转公司亏损局面以后,所做的下一件事情,就是把IBM发展牢牢定位于互联网络。1995年,郭士纳首次提出“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简称NCC),进一步发展了太阳公司的“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郭士纳多次指出,80年代以来电脑已经走向了个人化的新阶段,用户所有的计算机,包括大型机、小型机和PC机都有可能联结在一起构成网络,网络时代是IBM重新崛起的最好契机。
1995年6月5日,郭士纳以一项大胆的举措把电脑业界惊出一身冷汗:IBM以35亿美元巨资,强行收购了莲花(Lotus)软件公司,他看中的就是莲花公司那件著名的网络软件Notes。郭士纳说:“莲花Notes将是IBM发展战略关键的组成部分。”因为Notes软件是一种“群件”,即支持一群人通过网络共同工作各种软件的总称,包括通讯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图形软件等等。郭士纳通过调查得知,凭借Notes,“莲花”控制了34%以上的企业网络市场,遥遥领先于微软。IBM收缴到Notes,以最短的时间,从最快的捷径突进网络,世界再也不敢轻视这家正在转型的老牌公司。
郭士纳指挥IBM千军万马,向网络战场的两个侧翼同时发动攻势:高端大型服务器和低端PC台式终端机、笔记本电脑;正面战场则以工作站电脑为主攻方向。1995年,“蓝色巨人”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风彩,营业额首次突破了700亿,这个数字是微软公司的7倍,过去不景气的PC电脑销售额也上升了25%。郭士纳用他残缺的手挽救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脑公司,它犹如一头惊醒的睡狮,向全世界再次发出响亮的吼声。
转载本站内容时,请务必注明来自W3xue,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