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的前任董事长小沃森生前曾经感慨道,在他掌管IBM的那些年头,竞争者中有个像“咬不动的胡桃”似的电脑公司,始终让他耿耿于怀。就在巨型机的“战场”上,IBM曾败给了这家销售总额仅有其1/15的对手。
巨型机又叫超级电脑、超大型机,它在电脑的家族中,以运算速度最高、系统规模最大、具有最高一级的处理能力得名。巨型机主要用于国防科研、航空航天、气象预报等需要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领域,有人戏称它们是“数据吞噬机”。巨型机虽然功能强大,但结构复杂,耗资巨大,研制起来实属不易。
50年代末,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急需一种超级电脑,要求速度比当时最好的计算机高出两个数量级,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自然而然直奔IBM而来。IBM为这台电脑取名Stretch,意为“扩展”新技术的机器。小沃森保证说:“扩展”电脑的速度一定会比IBM现有的机器快100倍。
然而,1961年,当第一台Stretch电脑运抵洛斯阿拉莫斯时,它没有能达到最初的设计要求,速度只有原设想的60%。IBM只得把“扩展”机价格从1350万元降低到800万,只能收回成本。“扩展”型机器共生产了5台,又造成2000多万美元亏损。蓝色巨人初次涉足巨型机领域,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令其他电脑制造商心存余悸,踌躇不敢上前。
1960年,一家刚成立三年的小小电脑公司,却打算从IBM手中接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委托书,涉身于万难之险的超级电脑领域。这家名曰“控制数据公司”的电脑新秀,英文缩写CDC,由威廉•诺瑞斯发起创建。诺瑞斯本人是位学者,1957年他带着兰德公司的一拨电脑工程师出走自立门户,正是奥尔森挂出DEC招牌准备涉足小型机的同一年度。
跟着诺瑞斯打天下的工程师之中,有一位名叫西蒙•克雷(S.Cray)的博士,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年仅31岁,领衔担任了CDC公司的总设计师。面对IBM咄咄逼人的360计划,他为CDC制定的创业韬略,是避实就虚,在蓝色巨人新近受挫的领域打开局面。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控制数据公司根据克雷的判断,专门建立了巨型机研究所。然而,势单力薄的CDC,能够集中的全部兵力仅有区区34人,其中15位工程师,4位程序员。他们的资历浅薄,连克雷在内,亦只有2位博士。
克雷抱定“背水一战”的决心,带着这30余勇士“隐入”威斯康星州的密林深处。整整四载春来冬去,他们谢绝一切社交往来,夜以继日地埋头于绘制图纸,制作零件,组装机器。连著名的学术团体要为克雷颁发奖章,他也愿不抛头露面。为此,电脑界给克雷博士取了一个绰号──“密林隐士”。
1963年8月,控制数据公司抢在IBM360之前,出人意料地宣布第一台超级电脑CDC6600研制成功。这种电脑的研制费只用了700万,功能却比IBM的“扩展”电脑强大三倍,运算速度达每秒300万次。克雷手中并没有掌握更先进的元件,他在这台机器里第一次对诺依曼机方案作出重大改进,巧妙地采用一台中央处理器和10台外围处理器“并行”工作,就像一群蚂蚁围着大骨头啃,啃出了巨型机的速度。
IBM“朝野” 上下一片震惊。 小沃森向公司高层领导发出备忘录, 他激动地写道:“我们是一个资金、人员十分雄厚的大企业,我实在难以理解,IBM为什么不能在超级电脑中领先一步?要知道,控制数据公司的研制班子,总共才34人,还包括一位看门人。”这份后来被人加上《看门人备忘录》标题的资料,一语道破了IBM的沮丧心境。
1969年,“密林隐士”又乘势推出改进的CDC7600巨型机,欧美各国的订单纷至沓来。于是,在整个60年代,控制数据公司独霸巨型机市场,从一无所有成长为年销售额6千万的大企业。强大的IBM很长时间都没能搞成超级电脑,最后连小沃森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领域里,IBM无法与CDC抗衡”,再一次“退避三舍”。
1972年,“巨型机之父”克雷告别控制数据公司,独创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克雷研究公司”,专攻巨型电脑。1975年,享誉全球的超级电脑“克雷1号”(CRAY-1)在他手里完成。1985年,他又推出功能更强的“克雷2号”(CRAY-2),首次安装在美国国家航天局,模拟航天飞机的风洞实验。到了80年代,后来居上的克雷公司,售出的巨型机占到全世界巨型机总数的70%。
克雷1号实现了当时电脑绝无仅有的超高速──它可持续保持每秒1亿次运算,相当于IBM370电脑的40倍。 克雷2号的速度更上一层,其最大能力可达每秒12亿次。相对于它们的功能而言, 克雷机是出人意外的小巧玲珑。例如克雷1号,它看上去就像一套开口的沙发圈椅,沙发靠背矗立着12个一人高的“大衣橱”,占地不到7平方米,重量不超过5吨。在那些“大衣橱”里,克雷1号总共安装了大约35万块集成电路。
超级电脑毕竟有它“超级”的一面──克雷1号的耗电量高达115千瓦,与埃历阿克相差无几。要不是足智多谋的克雷想出了用老式冰箱冷却管道的方法解决降温,克雷1号散发的热量一准会把地板烧个大洞。克雷2号对散热的要求更高,走了三次弯路后,克雷最后把它的外壳整个充满液体氟化碳,才取得理想的冷却效果。
1989年,由于意见分歧,克雷退出了克雷研究公司,又成立了另一家“克雷计算机公司”,集中精力研制他的“克雷4号”(Cray-4)。这型机器计划采用64台处理器并行处理,速度将达到每秒1280亿次。奇怪的是,没有克雷的克雷研究公司,反而继续保持着兴旺发达;而有克雷的克雷计算机公司,却因技术上的决策失误陷入了困境。克雷开始犯错误的年龄是60岁,在计算机领域,不要说花甲之年的老人,就连“知天命”年龄的人也可能最不知道什么是“天命”。1996年10月5日,满怀着对“克雷4号”机的期待和无奈,71岁高龄的“巨型机之父”克雷博士,逝世于车祸造成的脑外伤。
没有克雷的克雷研究公司仍然继续着克雷博士未竟的事业,努力制造所谓“终极计算机”。1996年12月,就在“克雷1号”来到洛斯阿拉莫斯20周年之际,该公司选择了与图形电脑领域的巨头SGI公司合并的发展战略,集两家公司的技术实力,研制出一台具有256台处理器的超级电脑,并且再次安装在美国国家实验室,他们计划在1999年把这个系统的处理器提高为4096台,运算速度达到30000亿次。而美国能源部则宣布,它在下一个10年的目标,是研制出每秒钟进行1 000 000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系统,听来让人大有不可思议的感慨。
转载本站内容时,请务必注明来自W3xue,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