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PC个人电脑,为IBM公司创造了本世纪最辉煌的业绩。
想当初,IBM公司仰仗PC电脑的“开放”政策,公开技术标准,鼓励同业仿照,其目的当然是想尽快以PC机取代苹果电脑的主流地位,占领全球市场。果然,这一“开放”政策使得IBM PC电脑成为个人电脑“事实上”的标准,即不需要联合国或其它什么机构认同,电脑业界都自觉按照IBM制定的标准执行;机器的构造、规格和运行的软件等等,都必须向IBM靠拢。IBM PC机成了个人电脑的代名词。
然而,IBM PC机的“开放”政策又象一柄锋利的“两刃剑”,一面把自己送上了成功的巅峰,一面又造就了众多的仿造者,仿照出来的机器被人称作“兼容机”。短短几年光阴,IBM公司便饱尝“养虎为患”的恶果,它一手扶植起来的兼容机厂商,现在反过来威胁到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市场部门送来的“邸报”表明,1986年刚过去两三个月,兼容机厂商所“蚕食”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IBM,使“蓝色巨人”丧失了全球近55%的“疆土”。
IBM当局“龙颜大怒”,断然下令各兼容机厂商“进贡”──缴纳技术专利使用费。
兼容机厂商却一致说:“不!”
于是,“蓝色巨人”宣布更改总线结构,而兼容机厂商已经羽翼丰满,纷纷举起了反旗。带头以PC兼容机“围攻”IBM PC机的电脑厂商,是一家名叫康柏(Compaq)的公司。
与苹果、英特尔等公司的发家史略有不同,康柏电脑公司创立在一家馅饼店里。
美国德克萨斯州素以“牛仔”的形象闻名于世,德州仪器公司(TI)因基尔比首创集成电路千古留名。1982年2月的一天,德州仪器公司工程师康尼恩(R.Canion)、史蒂麦克(G.Stimac)和巴雷斯(H.Barnes)相邀来到休斯顿市区一家出售馅饼的餐馆,商议着辞去原任的高级职务,共同创办自己的电脑企业。
或许,“西部牛仔”不拘小节的气质影响着这些工程师的行为,谈着谈着,他们掏出钢笔,你一笔,我一笔,在餐桌纸上匆匆地画起图来。不一会儿,一张草图逐渐有了眉目,一项关系到今后命运的计划也酝酿成熟。康尼恩等人决定每人出资1000美元作为创业股本,康柏电脑公司于是诞生在这间馅饼店的餐桌前。他们在餐桌纸上绘出的那张草图,就是新公司第一台PC机的设计原型。
1982年11月,康柏公司正式推出这种名叫Portable的便携机,比IBM PC机的面世仅迟了一年多。这种机器外形如缝纫机,虽然重量并不轻,还需要外接电源,但它可以运行所有为IBM PC机开发的软件。由于康尼恩总裁特别强调对IBM PC电脑“百分之百”的兼容性,使得它成为检测个人电脑兼容性的基准,当年内就售出5万余部。传媒纷纷评论说:这是PC机家族里第一个非IBM公司开发的PC兼容机。
1985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32位的386微处理器,巨大的机遇降临康柏电脑公司,这机遇却是IBM公司拱手“让”给康柏的。英特尔公司虞有澄博士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当英特尔行销高手豪斯捧着386芯片,兴冲冲地跑到IBM公司通报佳音,居然碰了一鼻子灰。“我们只要286能够再快一点,根本不需要什么386。”IBM的代表斩钉截铁地说。
从微软公司那里也许可以获得对这一微妙问题的答案。当时比尔•盖茨正在为IBM的电脑开发新的操作系统OS/2,极力主张把它升级为32位的版本。然而,在“国际象棋”工程中为IBM立下汗马功劳的埃斯特奇不幸遇难,接手项目的洛威完全听不进比尔•盖茨的规劝。洛威反复对盖茨说道:IBM已经收到286机器的大量订单,不可能立即转向386,否则将失去大量客户。他没有透露真实的原因是:IBM对于受英特尔芯片的钳制早不耐烦,正悄悄地聚集人马,开发他们自己的微处理器。
386芯片被IBM拒之门外,却被康柏公司当作宝贝迎进了家门。1986年9月,康柏公司第一次领先于IBM推出桌上型386个人电脑Deskpro PC,全世界都为之一惊。直到1987年4月,IBM公司的386电脑才跚跚来迟。历经个人电脑“竞技场”上首次缺席后,“蓝色巨人”在这个领域里逐渐失去了优势。
1991年,康柏公司董事会推举菲佛(E.Pfeiffer)继任新总裁,着力整顿企业管理,大幅度降低成本,刮起阵阵降价飓风。康柏公司的员工总数已达到1万余人,产品销往100多国家。1994年,康柏公司在全球PC机市场上的投放量达到483万台,终于第一次超越了IBM,成为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供应商,雄居PC机“市场霸主”的宝座。
转载本站内容时,请务必注明来自W3xue,违者必究。